开栏语

党的二十大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相关资料图)

建设按下“快进键”,发展进入“加速期”,川渝两地如何接续协同下好“一盘棋”?两地群众将从中分享哪些发展“红利”?

5月10日起,上游新闻开设《双城观察》栏目,以“小切口”来观察和解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战略”,呈现川渝两地在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的生动叙事。

日前,川渝两省市携手将“放管服”改革再向深推一步:全年定下63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相比前两年的清单,这一次涵盖的事项最多任务最重。

“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可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加速期”,两地协同推进此项改革自然也要快一步。

从清单上来看,重点工作任务涉及政务服务、协同监管、营商环境等领域,既有关切民生的“天大小事”,也有牵引发展“车头”的大事。2021年和2022年的清单事项分别为44项、43项,相比之下,2023年定下的任务量比往年多了一半。

肩头担子重一点,进“一扇门”可办的两地事项就多一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有望跑得快一点。

“放管服”改革清单的落实,不仅要从“纸上”落到“地上”,还要落在群众和企业的心坎上。归根结底,要把一个个具体事项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这些年改得怎么样?频频获办事群众点赞的“川渝通办”,就是两地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川渝通办事项实施有个显著变化:正在从“能办”向“易办”迈进。

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国家战略,川渝两地部署并开始实施“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这是促进区域内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重要基础性支撑。

按下“启动键”之后,川渝协同在“能办”上跨出一大步。

就在这一年,川渝两地通过约两个月的集中攻坚,不仅完成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规定动作”,还拓展新增32个川渝特色通办事项。

两地三年来按清单限时“施工”,截至目前推进和完成311项“川渝通办”事项,两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事项增多,一些行政审批结果还实现互认。

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民生事项到经济领域,川渝通办事项覆盖面越来越广。群众进“一扇门”办两地事,不再“两地跑”。

“能办”只是目标的第一步,还要让办事群众和企业觉得“易办”。进“一扇门”解决了“能办”,而进“一扇窗”,则是为了“易办”。

刚公布的通办事项清单中,首次明确“一件事办一次”。

一件事办一次,到底怎么办?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多个部门办理的关联事项整合成“一件事”,让群众在一个窗口就可点“套餐”,实现一次办完。这样一来,群众少跑腿、少折腾、少怨气,办事自然更便捷、更容易。

目前,川渝两地共梳理出“小学入学”、“员工录用”、“创业服务”、“灵活就业”、“失业人员服务”、“川渝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货物运输”共7个“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都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在前期电子证照互认基础上,两地今年还首次推出34项“免证办”事项,以后这些事项办理不再提交纸质材料,切实为办事群众“减负”。

“一件事办一次”和“免证办”事项,都是推动“能办”向“易办”转变的探索,彰显的是改革在向深一度推进。

除此之外,在“数字中国”的驱动下,川渝两地还将在便利化上开展新尝试:探索打造一批川渝跨区域数字化场景应用试点。

两地把跨区域场景应用作为推进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按照“大场景小切口”的思路,进一步丰富“电子营业执照”“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在川渝两地的应用场景,提升数字化服务效能,为群众办事添便利。

根据清单,今年将通过结婚证、医保卡、营业执照、社保卡等9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在社保、医疗、企业经营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场景应用试点,让两地群众办事高效、省时省力,分享公共服务数字化的便利。

川渝接续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将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跑出“加速度”。随着一项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和兑现,一张张事项清单就成了两地群众的“幸福账单”。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编辑:饶治美

责编:蒋艳

审核:周尚斗

上一篇:黎星:现在做到的只是一个开始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