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需求和需要是有一定区别的,需求是站在需和求两个角度看问题的,即需要和追求满足,强调需的实现,因而应该联系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理解需求;需要只强调需,虽然,也要联系社会生产,但对制度因素,对社会运动关系不大。


(资料图)

2、由于需求问题研究的不深入,人们没有把需求和需要区别开来,因此,这里的“需要”是“需求”的代名词。

3、也恰恰因为传统上人们只倾向于从需的角度认识需求,所以用“需要”来取代“需求”。

4、本书除介绍别人的观点时,用其习惯使用的“需要”一词,除此之外都用“需求”,用“需要”时是与“需求”的涵义不同的。

5、

6、2、

7、  第二,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8、  第三,需要是人生存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依赖关系。

9、  第四,需要是指主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客观要求及其主观反映。

10、  第五,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具有的一种特征,这是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

11、  第六,需要是生物体、人为维持内部及其与环境的平衡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倾向。

12、  第七,需要是人与生俱来、通过活动不断产生,以矛盾状态表现出来并以交换关系为满足方式的人的生存状态。

13、以上七种意见中,前三种分别是从心理学、行为学及社会关系的角度概括的,虽然角度各异,但至少从以下两点是共同的:一是它们都将人作为需要的主体;二是肯定了需要是主体对一定对象的要求或依赖。

14、后四种观点则是在前面具体学科归纳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概括的。

15、它们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首先,它们的分歧集中在对需要主体与需要本质的规定上。

16、主体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而有人则认为应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体排除在外。

17、对需要的有“反映说”、“关系说”、“倾向说”及“状态说”等,根本分歧在于对需要***质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持相同意见。

18、其次,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看到了需要与人的生存发展条件密不可分,从而肯定了需要有客观必然的一面。

19、此外,它们虽然在需要主体上有分歧,但都承认人的需要与其他生物需要有着本质不同。

20、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内外环境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21、它源于自然性要求和社会性要求,表现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2、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现,以意向、愿望的形式变现出来,最终发展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23、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24、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又是最优的选择,这种选择使欲望达到有限的最大满足,即人们总是选择能负担的最佳物品。

25、表现在消费者理论中就是在预算约束下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

26、需求不等于需要。

27、形成需求有三个要素:对物品的偏好,物品的价格和手中的收入。

28、需要只相当于对物品的偏好,并没有考虑支付能力等因素。

29、一个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并不构成需求。

30、需求比需要的层次更高,涉及的因素不仅仅是内在的。

31、所以在经济学中,必须注意不要将两者混淆。

32、经济学的基础分析工具是需求与供给理论,而非需要与供给理论。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削除推特(36氪:推特将删除15亿非活跃账户)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